如何认识科学的局限性(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80客栈

科学并不等于真理,科学也有自身局限。科学(science),这个单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a,意思是知识和学问。


科学依靠人类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觉察和大脑加工为基础。而人类感官和大脑本身是主观的,决定了科学也是主观的。有人会说不是还有很多仪器吗?仪器也是需要人眼睛来看,仪器只是人感官的延伸。科学是人类主观认识世界的工具。


科学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有经验主义的巨大缺陷:它永远不能产生绝对正确的真理。这是归纳法的本质决定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发现澳大利亚存在黑天鹅前,当时世界上除澳大利亚所有人都认为天鹅是白色的。因为当时观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科学并非简单地对自然加以描述与解释,它是自然与我们的自我相互影响的产物,它对自然的描述基于我们对自然提问的方式。


比如说,科学家看见一群蚂蚁在搬家,于是科学家思考它们为什么搬家,于是观察了很多蚂蚁,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种类下的,不同时间下的蚂蚁,看起来够严谨够科学吧?最后论证,因为天快要下雨了,它们开始搬家,由此可见蚂蚁能感知空气湿度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你说这科学吗?看起来做了一系列观众和实验是很科学,但也许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具有主观性,它们也许并不是在搬家,也许它们是在锻炼身体?或者就是某个仪式?我们看着它驼了东西就说它们在搬家?然后以这个主观提问进行“科学”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客观科学的吗?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如果大脑没有预先设定你将知觉到某个物体(大脑没有觉得蚂蚁不是在搬家),它便把这个物体阻隔在你的意识之外(大脑就不会去想“搬家”之外的可能),我们对现实的知觉会被我们的预期(蚂蚁这就是在搬家)所左右,从这一刻起就是主观的了。


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是绝对正确的,一个时期它是正确的,后面又被修正,后面的理论使前面的理论变得局部正确,有条件的正确,而不是绝对正确,比如牛顿力学在诞生时是标准的科学理论,但是有了相对论以后,就变成局部正确的理论,爱因斯坦自己说过他的理论以后也会被推翻。


宇宙是怎么诞生的,主流科学解释是奇点大爆炸;如果多问科学一句:奇点怎么来的?科学目前无解。 科学解释世界永远没有终极答案,不管再前进多少步,总会还有为什么在前面等着,永远没有逻辑自洽的一天。难怪爱因斯坦晚年会信仰宗教,当然他信的并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斯滨诺沙描述的神,类似于自然。杨振宁在一次交流会上也说他发现妙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是偶然,相信有个造物者,当然这个造物者不是人的形象,但名字无所谓,叫什么都可以。


科学理论总是成体系的,每个体系都有那么几条原理作为其根基。一个体系内的论必定相融,没有重大矛盾。根基不可变,但外围理论可以修改。如果触及根本理论,则成为一个新的范式:范式转移。古典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打底,以其为基础发展而来;经典物理的核心是牛顿定律,是对惯性系的公设;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的起点。但是托马斯·库恩发现,这些不同的范式不能说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因为核心理论都是无法证明的(就像公理一样无法证明),仅仅是与当下实验结果相符而已,归根究底来自于感官和大脑观察。其它后续理论在各自体系的前提假设之下都是对的,但放到其它范式下,错得幼稚。假设的前提不同,不同范式之间没有可比性,【不可通约】。


多数科学家跟普通人一样默认自己信奉的范式是正确的。人类因为各种原因拒绝改变观点,学术理论的演化还要屈从于学术环境随波逐流。在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就算发展出与当前范式不符的东西,通常也被人们当成实验误差或者干脆对结果搁置不理。直到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科学革命。只有光芒万丈的带头大哥建立新的范式,两套范式相互竞争最终发生范式转移。正如拉卡托斯所说:“在一个更好的理论出现之前是不会有证伪的。”科学也从来不是什么纯粹理性的活动,是主观的学科,走实践道路的玄学。人类从未走出玄学。


科学越向前发展,我们越是发现我们的无知:因为我们积累的科学知识使我们可见的与未知相界的面积越大;另一方面,错误的知识也在同样迅速的成长,并没有因为科学的一日千里和不断纠错有丝毫改善。


科学≠真理,科学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是众多解释中的一种,也许是当下最接近真理的代言者。科学很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它是可证伪的,所以我们见证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后来日心说也被证实是错误的,这就告诉我们对科学要保持怀疑态度,因为科学随时可能被推翻。不能把科学等同于真理,要不会神化了科学,把科学当宗教信仰,会信奉上科学教,科学真正价值也就消失了!

#本文所包含的App

钱咖
  • 支持: ios
  • 分类:
  • 下载: 19763次
  • 发布: 2022-12-12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