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更新作品的话(评论一个作品好的话)

80客栈

艺术作品如果不能远离浅、粗、俗,那么它的未来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浅、粗、俗可以理解为作品的镜头运用不够考究,内容无深意,情节的编制过于粗犷, 所涉及的事件都是生活琐碎,体现的是市井人的片段生活。

当然,浅、粗、俗的关键应该是作品的文化内涵较差,或者说传递的价值观值得商榷。 反观西方的一些文艺作品,很多都体现着对命运的抗争和奋进。

我们知道,后现代文化非常抵触深度,它极力主张让历史退去。正是基于这种大的环境,近些年来的影视作品才呈现了无深度的状态,说到底,都是源于大众文艺的后现代特征。

简单的回顾下近些年大热的创作,《西游.降魔篇》和《春光灿烂猪八戒》等影片对中国经典作品进行了特殊的改装,里面的主要人物不再具有以往坚定的信念: 唐僧变成了婆婆妈妈的妇道人家,孙悟空变成了套机倒把的小猴子。

在电影《西游.降魔篇》中,我们更是看到了那种经典的狂欢和折腾。电视剧中,以《麻辣女兵》为代表的军旅作品更多展现了九零后女兵的个性与张扬,代替了之前国家主义至上的献身青年。

当然,家庭伦理剧中也不再单单强调苦情与沉重的责任感,而是转向了消费、青春与梦想。 回头看,市井题材电视剧中着力展现了当代城市人的小生活,从赵本山的东北世界到韩兆的天津卫嘴子文化。

这些作品都构建了一个浅薄的生活状态,里面的人更多谈论的是家庭的琐碎,情感的离合,和同事之间的相互谐谑。

不难理解,大众文艺在当下确实有着大众参与,大众娱乐,平面易懂等特点。大众文艺在解构经典的同时就在建构平民意识或其它新鲜的血液。

不夸张的说,现在中国的艺术文化已经进入了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时代了,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所有精力都用来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有学者曾经指出八九十年代以来的这种大众文艺实则具有世俗、游戏和一些商业化的特征。什么是世俗性?就作品内核而言,是反映市井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东西就算世俗。

如果哪天大众文艺不能从世俗性这里汲取营养,那我们的情况应该会比现在糟糕不少。再来看看娱乐,娱乐性与消遣放松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历史上很多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既认为作品有愉快欢乐的一面也有沉痛悲伤的一面。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即认为这种愉情的东西实际要比我们所熟知的文化工业更具想象力和生命力。

中国大家鲁迅也认为美术要充分发挥文娱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美学中很多大家亦认为艺术要去动情,即不能用它去换取过多的功利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其特有的审美规律。

有句话需要重复,即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无限享受。 说到底,怎样看待文艺作品所出现的浅、粗、俗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现象,艺术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艺术作品的发展的动态的,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近些年电视剧中出现的浅、粗、俗是电视剧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随着舆论的转向,理论的持续指导,专家的理性建议和观众的审美趣味提高,电视剧必将走向精致、专业和高品格。

其次,面对电视剧中出现的浅、粗、俗,我们不能一味的谩骂和讥讽,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着力扩大视野,尤其是要多了解西方优秀文艺作品。

了解、熟知优秀作品的成功之处。再次,我国的艺术创作者应该着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树立远大的艺术抱负,切不可目光短浅去创作一些粗线条、无厚度的作品。

近些年来,电视艺术培养了大众的审美趣味。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步提高。

但是剧作队伍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出数量众多的、质量上乘的作品。电视小品或者是相关作品,想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但又不能单纯靠闹剧或者简单恶搞,这就要有厚实的积淀与艺术表达技巧。

简单的说,优秀的文艺小品要依靠好的剧本,然而该剧成功后,编剧或者其他幕后创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这就会导致编剧的编创动力不足,编剧人员短缺。

最终导致剧本创作过于功利化,多了一些粗线条的巧合和生活化的对白,少了一些构思精妙的段落和富有形上意味的回味。

三是作品与现实生活距离远,模式化创作比较严重。艺术创作者在功利盛行的大背景下,创作出的作品求快、带感、却不求精。

作品看似接近生活,实则是一种初级的模仿,即流于表面。这些作品截取的是生活的一个扇面,并没有将生活的全部艺术的展现。

生活中的人,有时坚强,有时脆弱,有时敏感,有时多疑。 作品单纯为了达到感人的目的,喜欢使用煽情法宝,这种粗线条的创作过于模式化。

在小品艺术中,《马路情歌》与《我和爸爸换角色》就是一种相近的创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创作实践上付出更多精力。

基于对韩兆作品的多角度分析可知,它尚有着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展作品的地理空间。

天津卫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就目前的创作来讲,韩兆作品的情节很多都在天津市区,应该说,地理空间的拓展可以有效增加作品的含量,让作品走出天津,也许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办法。

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扩大作品的收视群体,另一方面能将更多的文化融入,扩充作品的文化含量。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一卷本质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所包含的App

钱咖
  • 支持: ios
  • 分类:
  • 下载: 19763次
  • 发布: 2022-12-12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标签: